新華網長春5月14日電(記者何悅、高楠、歐甸丘)隨著電子信息時代的來臨,大量家用電器超期使用和廢舊電器任意處置的現象越來越普遍,由此產生的安全隱患、能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也越來越嚴重。面對一個前所未有的電子產品報廢高峰期,我們該如何應對?
免費保修困難 家電“超齡”使用存隱患
目前,我國電子產品進入報廢高峰期,每年所產生的廢舊家電數量相當可觀,其中相當一部分流入了二手電子市場。但這些二手家電往往沒有完整的手續,消費者很難得知其使用年限,使用這些“超齡”家電很有可能產生安全隱患。
對此,商務部出臺的《舊電器電子產品流通管理辦法》從5月初開始執行。按照規定,二手家電經營者應向購買者出具銷售憑證或發票,提供至少3個月的免費保修。
但記者走訪發現,此項新規面臨回收無證、買回難保修的實際情況。“二手家電本來價格就不高,如果包修期過長的話,我們不僅賺不到錢,反而會賠本。”面對二手家電保修新規,許多商販一言難盡。
按照規定,在買賣舊家電時,經營者必須向購買者出具銷售憑證或發票。但是在長春舊貨市場上,記者向部分店家要求購買要開發票,店家普遍都是一口回絕。
“我們收家電的時候經常收的都是‘裸機’。所以賣的時候也都沒發票啥的,要不就打個收據。”一位二手家電銷售老板告訴記者。
此外,新規還要求經營者在收購舊家電時,需“實名登記”――對收購產品進行登記,登記信息應包括舊家電的品名、商標、型號、出售人原始購買憑證或者出售人身份信息等。
這項規定的執行情況更不樂觀。一些消費者也擔心“實名登記”會造成個人信息的泄露,不愿意進行登記。而在城市中走街串巷收舊電器的商販,則完全不進行登記。
循環利用尷尬 “正規軍”不敵“游擊隊”
二手家電市場仍亟待細則規范,而徹底報廢的電器又將如何處理同樣值得關注。業內人士指出,電子垃圾產業是一個蘊藏豐富的金礦,如果處理得當,不僅能很好地解決電子垃圾的處理問題,而且還能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。
但目前,我國報廢電器的循環利用卻遭遇“正規軍”不敵“游擊隊”的現實處境。從2004年開始,我國在一些省份開展試點,建立了一批正規電子垃圾回收處置企業。業內人士指出,盡管按照法律規定只有“正規軍”才能從事相關的電子垃圾處理業務,但“游擊隊”仍是電子垃圾收集處理產業的主力。
所謂“游擊隊”,是指垃圾集散中心和拆解戶,他們并沒有法律所要求的行業資質,規模小,人數多,技術水平低,方法簡單粗放,污染嚴重。
曾經在長春某大型手機商場中一直從事電子回收的孫雨壯認為,之所以“正規軍”不敵“游擊隊”,在于正規的電子拆解企業收購價格低,通常還會收取一定的處理費,令不少回收經營者“避而遠之”。
在廣東佛山市桂和路一座立交橋附近,長達近一公里的街道兩邊,記者看到,數十家廢舊物資回收公司依次排開。“高價回收雜線、舊電腦、電表”的廣告牌布滿了街邊鋪房的墻壁、電線桿、門窗等。在一家廢舊物資回收廠,不足1000平方米的地面上,堆滿了剛剛回收來的舊電線、舊電腦,旁邊堆放著從舊電線中拆下來的金屬絲和電腦主板。
工作人員楊輝說:“過一段時間就會有人來把金屬絲運走,電腦拆下來可以用的零件會送去一些二手市場,不能用的廢料就會燒掉或者當垃圾扔掉。”在工廠附近的垃圾坑中,還殘留著電子垃圾焚燒的殘跡,燃燒不完全的殘余中還能看到一些未能燒毀的金屬絲、電路板。
立法先行:多手段完善電子垃圾回收處理環境
專家認為,立法是解決電子垃圾污染問題的根本保障。許多發達國家都通過法律手段處理電子垃圾污染問題。我國應借鑒發達國家處理電子垃圾問題的法律與政策,結合我國國情,建立更具操作性的法規體系。
長期關注電子垃圾回收的山東大學教授唐錫光認為,對于垃圾回收散戶,政府部門可考慮將具備一定生產能力、技術領先、環境污染少的納入扶持和試點范圍,接受政府部門的業務指導,充分發揮靈活機動的特點。而對于污染嚴重的散戶則考慮有序引導,轉變就業,并在今后對行業設立一定的門檻。
孫雨壯建議,國家應加強電子垃圾處理與利用技術的研究,并制定政策推動電子垃圾回收利用企業逐步向集約化、規?;?、產業化方向發展,實現由分散處理轉向集中產業化處理、由低水平逐步轉向高科技。
環保人士孫濤認為,電子元器件中多半含有可回收利用的金屬,有些則較為稀有。這就要求環??蒲袡C構和相關企業加強科研攻關,做到重復利用,節約有限資源,避免浪費和污染環境。